新闻中心

2025云栖大会:天起团队亮相云栖,共话云智一体·碳硅共生下的AI未来

发布时间:2025-10-13 浏览数:105

 2025年9月24日至26日,杭州云栖小镇再度成为全球科技产业的核心舞台。以“云智一体·碳硅共生”为主题的‌2025云栖大会‌盛大启幕,吸引了来自‌50余个国家的2000余位全球科技领袖、学者与企业家‌参会,通过‌3大主论坛与110余场专题论坛‌,深度探讨AI技术演进与产业变革方向。

‌4万平方米的智能科技展区‌,‌500余家参展企业‌集中呈现了‌3500款前沿科技产品‌,其中包括‌300余款AI终端设备‌(如多模态交互机器人、边缘智能传感器)与‌200余个行业AI智能体‌(覆盖制造、医疗、金融等垂直领域),全面展示了AI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端”的落地成果。

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开幕式上重磅宣布:‌阿里云已战略升级为“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未来三年将投入‌3800亿元人民币用于AI基础设施建设‌,并根据技术发展动态持续追加投入。他首次明确指出,‌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实现已成为行业共识的确定性趋势‌,而‌超级人工智能(ASI)作为技术演进的终极目标‌,将驱动人类社会向更高阶的智能文明迈进。

此次大会不仅是全球AI技术创新的“成果展示窗”,更标志着中国科技企业在AGI赛道的战略布局进入新阶段,为全球产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广西天起人工智能深度参与2025云栖大会

在大会的AI产业展区,广西天起人工智能有限公司创始人谢金峰、莫骏晖带领核心骨干团队展开了深度行业交流。作为广西地区AI数字人应用的标杆企业,天起团队重点考察了阿里云Qwen3多模态大模型的技术特性,并与商汤科技、旷视科技等知名企业进行了技术研讨。

(广西天起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核心骨干成员出席2025云栖大会)


数字人领域技术交流

在专题交流环节,天起团队分享了其在数字人解决方案中的实践经验,与阿里云智能团队就边缘计算优化方案交换了技术见解特别就数字人应用部署提出了创新思路。创始人谢金峰表示:Qwen3-Next的MoE架构显著降低了推理成本,这对我们开发面向中小企业的普惠型数字人产品至关重要。


(广西天起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谢金峰、莫骏晖出席专题交流)


天起团队受邀演讲:聚焦AI数字人安全攻防,赋能行业创新

‌云栖大会‌的AI产业展区,广西天起人工智能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技术官谢金峰受邀登台,围绕‌AI数字人安全攻防‌展开深度分享,为行业安全建设注入新思路。谢金峰同志“AI数字人安全攻防演练”为主题,结合自身在数字人领域的技术积累与行业实践,从‌攻防逻辑、技术路径、行业应用‌三方面展开论述演讲不仅输出“技术方案”,更传递“行业思考”让行业看到‌“AI数字人安全”从“技术难题”向“可落地方案”‌的转变,在现场观众展开热烈讨论


广西天起人工智能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技术官谢金峰受邀登台演讲)

 

数字人技术创新与应用

2025 云栖大会展示了数字人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广泛应用,从技术创新到行业落地,数字人正成为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重要媒介。

真人+数字人协作新模式
AI数字人平台通过模块化服务(语音克隆、知识库、实时交互)实现与真人主播的无缝搭档,在阿里云官方直播间完成商品讲解、观众互动等任务,使真人主播更专注于情感表达与内容创作其普惠型定价显著降低了中小企业应用门槛。

在云栖大会的“前沿应用馆”中,参观者们在沉浸式直播场景中与数字人进行了自然对话,亲身体验了AI在知识讲解、互动交流和才艺表演等多方面能力上的突破。这种跨越线上线下的真实互动,成为了本届云栖大会的一大亮点,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数字人应用的巨大潜力。通过这一展示,AI数字人不仅为人机协作描绘了更具想象力的未来蓝图,还让人们看到了数字人广泛应用的前景。

行业垂直化落地

电商直播:数字人可自主学习商品知识库,处理80%常规问答,同时支持多语种实时翻译,助力跨境直播。

企业服务:天正电气天策数字人通过钉钉AI平台实现B端销售流程智能化,响应速度提升300%。

文化传播:通义万相2.5支持中英文文字嵌入与图表生成,应用于故宫博物院数字孪生项目的文物解说。

未来趋势

大会揭示AI发展三大方向:具身智能向"三高"场景深化、数字人向声纹克隆演进、大模型成本持续下降推动普惠化,随着算力成本的下降,数字人不再是大型企业的专属资源,而是可以被中小企业乃至个人广泛使用的数字IP;在低成本的条件下,用户能够实现更高效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未来,随着数字人在表情、动作和个性化塑造方面的持续优化,数字人将成为人类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智能搭档,无论是在电商直播、企业宣传,还是在知识传播和活动主持中,数字人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场有专业人员表示预计2026年数字人直播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


AI技术重塑产业格局的背景下,‌大模型被视作下一代操作系统,超级AI云则是下一代计算机‌。

阿里云CEO吴泳铭指出,超级AI云的构建需满足两大核心条件:

‌超大规模基础设施‌:支撑EB级数据处理与百万PFlops级AI算力,为大模型训练、推理提供底层支撑;

全栈技术积累‌:从芯片、操作系统到AI框架、大模型优化技术,实现端到端自主可控,避免技术短板。

同时,吴泳铭预判‌全球未来或仅存5 - 6个超级云计算平台‌——因超级AI云建设存在“高投入、高技术、高协同”门槛,中小玩家难入局,而领先平台将通过“数据 - 模型 - 应用”的正向循环巩固优势。

针对这一趋势,‌阿里云持续加大投入‌,通过基础设施扩张(如“东数西算”节点建设)、全栈技术攻坚(自研AI芯片、云操作系统迭代)、行业生态共建(开放大模型能力赋能制造业、医疗等场景)等举措,为迎接超级人工智能时代做准备



这场科技盛会设三大主题展馆:

“人工智能 + 馆” 展大模型和智能体应用;

“计算馆” 展算力基础设施;

“前沿应用馆” 展各行业 AI 落地场景。

大会通过 3 场主论坛、超 110 场话题专场和 4 万平方米展览,系统探讨 AI 技术趋势与价值落地的驱动机制、实践路径。

中央美术学院费俊教授团队受邀设计大会地标装置《共生之桥》,它在会场核心区域展出,是观众互动最多、讨论度最高的作品之一。

 


技术普惠:大模型进入“低成本高可用”时代
围绕大模型和AI云,2025云栖大会现场,阿里云智能首席技术官周靖人发布了多项重磅技术更新。通义大模型7连发,在模型智能水平、Agent工具调用和Coding能力、深度推理、多模态等方面实现多项突破。

在大语言模型中,阿里通义旗舰模型Qwen3-Max全新亮相,性能超过GPT5、Claude Opus 4等,跻身全球前三。Qwen3-Max包括指令(Instruct)和推理(Thinking)两大版本,其预览版已在 Chatbot Arena 排行榜上位列第三,正式版性能可望再度实现突破。

阿里云发布的Qwen3系列模型成为焦点。其中Qwen3-Next通过MoE架构创新,将推理成本压缩至每千tokens 0.002美元,较行业平均水平下降80%。现场演示中,该模型仅用3行代码即完成工业设备故障诊断,吸引超200家中小企业现场咨询合作方案。通义万相Wan2.5-preview的视频生成技术已开放API接口,内容创作者可通过云平台以分钟级速度产出定制化短视频。



‌产业协同:500+企业构建AI应用矩阵‌
大会特设的“AI+产业”展区呈现三大趋势:

‌制造业智能化‌:均普智能的“无序分拣机器人”实现0.01mm级精度,已部署于特斯拉供应链;

‌消费场景创新‌:安诺机器人的AI咖啡师通过云端生成个性化拉花图案,单日最高服务量突破3000杯;

‌民生服务升级‌:西湖心辰的“AI童伴”通过情绪识别技术,有效缓解留守儿童陪伴难题。

阿里云宣布启动“千行百业AI伙伴计划”,未来三年将投入50亿元支持生态伙伴技术落地。

 

绿色计算与可持续发展

2025 云栖大会以 "云智一体・碳硅共生" 为主题,体现了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阿里云在绿色计算方面展示了多项创新技术和实践。

杭钢股份与阿里云签订 150 亿元算力订单,承接浙江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该项目规划 3 万组机柜,采用钢厂余热回收技术实现 PUE 低至 1.25,入选浙江省 "零碳数据中心" 试点,已上电超 20000 台服务器,承担长三角区域算力枢纽功能。这种创新的余热回收技术将数据中心的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到了新水平,大幅降低了能耗成本。

数据港作为阿里云核心 IDC 服务商,承接华东地区超 30% 服务器托管需求。阿里云的持续投入直接拉动其新增 5 万架机柜规划,机柜利用率超 95%,PUE 优化至 1.3,彰显高效运营能力。

中科曙光的液冷技术将阿里数据中心 PUE 压至 1.1 以下,国产海光 DCU 芯片适配通义大模型训练,深度绑定 "东数西算" 政策,华北智算中心中标彰显其技术实力。

阿里云表示,随着 AI 行业发展和客户需求增长,为了迎接 ASI 时代的到来,对比 2022 年这个 GenAI 的元年,2032 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提升 10 倍。这一远期规划体现了阿里云通过饱和式投入推动 AI 行业发展的决心,同时也表明了对绿色计算技术创新的持续关注。


云栖大会以“云智一体·碳硅共生”为核心命题,系统勾勒了AI技术从‌基础研究突破‌到‌产业深度落地‌的完整路径。从“全尺寸、全模态”大模型的技术跃迁,到“算力普惠+绿色计算”的基础设施革新,再到千行百业的“模式重构与价值重生”,AI正以不可逆的趋势推动产业智能化变革,重新定义人机协作范式与商业边界。“云智一体·碳硅共生”不仅是技术理念,更是‌可持续发展实践‌:当算力成为基础资源、智能自然融入生活,人机关系正从“工具使用”转向“协同进化”。企业需从“技术采购者”转型为“生态共建者”,通过开放协作与创新思维,在AI驱动的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共同书写智能化时代的价值新篇。

留言咨询

提交